阿德勒教父母的成長課:學會放手,讓孩子去體驗



東方的教育強調的是孩子需要聽父母的話,在這樣的文化脈絡下,有不少的父母會不知不覺的將自己的價值觀加諸在孩子的身上。一但孩子沒有符合自己的期待,父母的心中就會有許多的擔心。在這樣的擔心下,就會覺得孩子需要「管教」。我們細細想一下,說不定很多的時候的管教,其實只是因為孩子和我們不一樣而已

每一個孩子就像是不同品種花的種子,會開出不同的花朵。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的只是提供孩子成長的養分,讓孩子們可以活出他們原本的自己,讓這些種子依照他們原來的樣子成長就好了。在開花結果的過程中,如果有必要的話,就只是將花朵旁邊的雜草拔除就可以了。而,土壤中最重要的一個養分,那就是與孩子的親密關係。關係疏離了,管教就難了。

米開蘭基羅的《大衛像》,是他青年期時的作品,現在更是佛羅倫斯人的驕傲和佛羅倫斯的精神象徵。或許養育孩子的過程,也可以如米開蘭基羅說過的話來比擬,他說:『他的雕刻,就只是將禁錮在石頭中的生命解放出來而已』。

孩子並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才來到這個世上,父母需要做的,應該是思考如何協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因此,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父母有一個很很重要的課題,那就是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體驗」。
在管教的過程中,需要時時留意自己管教孩子的目的,是協助孩子「探索」他自己的獨特的人生,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將我們的價值或是自己無法處理的擔心、焦慮「加諸」在孩子身上。(延伸閱讀: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如果管教孩子是基於後者的原因的話,那在「加諸」的過程中,孩子就容易討厭自己、感到沒有價值感、甚至會失去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難題,這樣的結果,就是阿德勒心理學所說的「自卑情結」(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自卑與超越~ )。
簡單來說,孩子唯有喜歡自己,能夠體認自己是有價值的情況下,他才能學會擁有面對難題的勇氣。
和大家分享一個我學習「放手」的小故事。
去年,也就是我小兒子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一個再也平常不過的一個早上,我例行會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在我上班前,需要先載孩子去上學。已經練習了好幾年出門前的動作,幾乎已經是反射動作了。在出門前,我會從我們家大門旁邊的鑰匙盒,拿出我的車鑰匙。但,那天,我不知道一時恍神,還是風太大,總之,在門關起來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的車鑰匙在家裡頭。

慘了!我和我的孩子會面臨兩件事,一是孩子如何上學?另一是我如何上班?
我正在煩惱孩子如何上學手足無措的時候,我的小兒子卻開心的表示:「老爸,那我自己跑去學校就好了。」
當下,我腦中在思考我該陪孩子走到學校呢?還是讓他學著自己獨立走去上學?他能自己獨自過馬路走到學校嗎?馬路如虎口?….
這一天,似乎是老天爺給了我和我的孩子一個去「體驗」的機會。其實,認真來說,孩子已經是四年級了,走路上學這件事,應該不是件難事。這件事,會有困擾的人,應該是身為父母的我才對。於是,好不容易擠出了自己的勇氣克服自己內心的擔心,說出了「好吧!那你自己上學,路上要小心一些。」
然而,第一次讓孩子自己學習上學,身為父母的我,腦中竟出現了許多「非理性的想法」。在嘗試說服自己拋棄這些所謂的過度擔心的過程中,自己不知不覺還偷偷的跟在孩子後面一段路程。走了幾十公尺後,還是說服了自己,放手吧!當天晚上,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只有我兒子很開心的分享他自己能獨自上學。
記得,馬克吐溫說過,「他一輩子擔心過的事,有九成以上都沒有發生。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身為父母的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去體驗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生氣,其實是一種選擇~管教孩子需要懂的行為目的論~




身為父母的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最常出現的一種情緒,就是「生氣」。你是否曾經想過「生氣」的目的是做什麼?管教的過程,是要「勝過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如果你想要與孩子重建「心」的關係,就要懂一些心理學。

其實,我們都知道責罵是不好的,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但在事情發生的當下,身為父母的我們很難不被情緒給淹沒。這時候,你需要的是知道阿德勒心理學中所說的「行為目的論」。(延伸閱讀: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行為目的論」運用之實例 阿德勒教你如何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涵~行為目的論~
所謂的「行為目的論」說的就是,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其背後的意義。有了這樣的了解,當我們要對孩子生氣的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就需要提醒自己:「生氣,其實只是我們的一種選擇」。在孩子出現需要管教的時候,是否我們運用了名為「生氣」的情緒,來綁架孩子,企圖讓他們乖乖就範?
許多的文獻都告訴了我們,在管教的過程,如果運用大量的「生氣」,這樣的教養方式,有可能產生兩種結果:
  • 一是可能孩子因為受到父母長期的責罵,長大就變成了一個個性退縮、沒有自信,不敢也無法獨力處理自己日常事務的人
  • 另一是孩子可能因為父母過度的打罵,不知不覺之下,就變得不在乎,反而因此而出現了更多、或是變本加厲的偏差行為
我們靜下心來想想,其實,不是每一次的管教,父母都是那麼的師出有名。有時,「管教」只是被用來處理我們和孩子的「不一樣」「一樣」而已。
怎麼說,「管教」有時只是被用來處理我們和孩子的「不一樣」或「一樣」。你只要細細的回想一下近日你與孩子的衝突,你就不難發現,其實身為父母所說的「管教」,就是意圖讓孩子朝向「迷你版的自己」前進、或是完成我們心中「未竟事宜」的遺憾。(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
  • 如果你是希望孩子朝向「迷你版的自己」前進,那「管教」不就是意圖用來處理我們和孩子「一樣」的地方。
  • 如果你是希望孩子完成我們心中「未竟事宜」的遺憾,那「管教」不就是意圖用來處理我們和孩子「不一樣」的地方。
但孩子應該有他自己獨特的人生,他們不應該只是「迷你版的我們」、也無需完成我們過往沒有完成的遺憾。孩子,他們就是他們自己。因此,父母需要做的,就只是協助孩子思考如何活出他們自己
所以,下次如何在管教的當下不生氣,你就需要運用阿德勒的心理學:行為目的論。想想你生氣背後的目的為何?你的生氣真的是用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還是只是用來介入孩子的人生?
「幫助者」是把對方當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協助對方完成屬於她自己目標。「介入者」則會以「我是為你好」來強迫他人順從。阿德勒心理學,在教養的運用上,期待的是我們能當孩子「幫助者」,而不是「介入者」。

管教的過程,需要的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要「勝過孩子」。

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像為何會成為偉大的創作?原因不是增加,而是削去多餘。因此,如何看到孩子的優點,讓他的優點發揮出來,才是身為父母的我們陪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門很重要的課題。

為了讓家長有機會能認識「阿德勒心理學」,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將於8/26在高雄舉辦一個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家長成長團體」,地點在高雄市圖書館前鎮分館,偉任為本次活動的帶領者。 活動相關訊息。
對了,如果你有在南部的朋友,可能對這個活動有興趣,也麻煩你分享給他們喔!家長成長團體~阿德勒教你成為有效能的父母~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