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教你如何進行家族治療


會和各位好友分享這個主題的發想,是因為我督導的住院醫師,預計在八月初的時候,會在我們醫院全院的會議中,提出一個來討論。也因為這位住院醫師目前是住院醫師第二年,在精神科醫師專科醫師養成的訓練過程,學習心理治療是他們這一年的一個重點課程之一。
她打算報告家暴個案的治療歷程,當中她會運用到一些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的理論及技術。在這一段和住院醫師的教學互動中,也讓我自己有機會思考,如何才能將阿德勒取向家族治療的相關知識,有效與他人分享。既然,都和這些知識在我腦到刮中轉過了一輪,於是乎,我就再花一些時間整理,與各位喜歡阿德勒心理學的朋友分享囉!

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是基於Alfred AdlerRodolf Dreikurs所提出的人性行為理論的一種治療法。
話說,早在Dreikurs提出孩子的錯誤目的前,阿德勒就幫助孩子了解他們自己的行為目的。阿德勒認為孩子在追求注意的過程,所使用的方法可能是有效用的也可能是無效用的。他特別關心被寵壞的孩子、過度保護的孩子、會是被討厭或是被忽視的孩子。
阿德勒一開始,是在他的診所進行他的助人工作模式。之後,他也會在公開的場所幫助有需要的人,包括在學校、社區公開的活動空間等進行助人工作。在這樣的助人工作模式中,來參與的人,除了個案和個案的家庭外,同時也吸引當地社區民眾的關注,包括:對親子教養關注的其他家長、學校的老師、以及其他專業的相關人員。從這些工作模式中,我們不難看出阿德勒的工作模式有兩個很重要的論點:一是系統觀點;另一是目的論 
這樣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核心,主要是認為人是不可分割的是具有社會性的是有創造力的行為是有目的性的。因此,家庭的成員最好能在一個整體下被了解。也就是說,家庭是一種社會系統,在這系統中,每一位成員的行為及發展會影響其他成員的行為及發展。理想上,如果家庭系統是民主的,這樣的家庭就會有健康的界限、不會被性別、階級所束縛住、可以容忍不同的差異、可以互相尊重、成員可觸發其他家庭成員的成長、同時他們自己也可以發展出在群體中的社會興趣。
因此,阿德勒取向家族治療師需要了解的是,會影響到家庭系統的部分,包括有出生序、性別、以及各種的家庭挑戰(像是生病等)。有效的評估這些情況,可以協助治療者拼湊出家庭成員是如何相互互動的樣子。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需要了解家庭成員是如何解讀這些情境。

再來,和大家談的是,什麼是失功能的家庭?
在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中,家庭的問題可以被視為是系統失去勇氣的表現。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家庭都有某種程度的失功能。在家庭系統中,失去勇氣的孩子與失去勇氣的父母互動的模式,有時可以重複發生甚至傳了好幾代下去。「失去勇氣的評估」是了解家庭正在發生些什麼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失去勇氣」指的是個體失去勇氣來面對生命任務以及每日生活所需的一種感覺。當個體努力去達成他們的目的但卻受挫時,這樣的感覺可以只存在社會脈絡中。不管是什麼樣程度的失去勇氣,都牽扯到家長和孩子雙方都失去勇氣,這樣的表現出來的行為,其實都是因為彼此有了錯誤的行為目的所導致的。

談到錯誤的目的,你就就必須了解阿德勒心理學中的行為目的論。因為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是有目的取向的。家庭成員的行為可以影響家庭系統,能讓這個家庭成員彼此合作有效能的運作,或是產生衝突彼此失去連結。因此,治療師需要留意的,不只是個案所說的事,還需要留意他們所做的事。
統整了上述的了解後,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師就可以為這個家庭作概念化。我們都知道,協助家庭成員改變前,治療師需要有的是良好的評估,評估可以幫助治療師了解家庭失功能背後的原因及動機。阿德勒心理治療很獨特的一種評估方式,那就是「生命風格的評估」,以及「運用早期回憶」來發掘出個案行為模式背後的信念。

另外,阿德勒取向的家庭治療目標是一種重新導向。重新導向在阿德勒取向的家庭治療,需要包括的有:家長的教育(家長需要學運用自然的結果與邏輯的結果來協助家庭成員行為的改變,另外,也需要運用民種的教養互動來鼓勵及教導家庭成員)。
做個小結論,如果你想成為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師,你就需要了解在家族治療中,可能運會用的一些心理學概念,這些概念包括有:社會互動、整體論、行為目的論、生命風格、家庭星座、家庭氣氛等觀點。
再來,就和大家談談,臨床實務上,我們可以怎樣來運用阿德樂心理學於家族治療上。
阿德勒取向家族治療為每一次的治療設立一個計畫或目的,這樣的計畫立基在治療師能了解家庭成員的信念、意圖以及目的。然後,治療師聚焦在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協助他們朝向比較有建設性的行為來發展。
那該如何進行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呢?接下來你需要了解的是,阿德勒取向家族治療的歷程。這些治療的歷程,包括有四階段:建立關係心理調查洞察以及重新導向

第一階段:建立關係
在建立關係階段,阿德勒治療取向的治療師需要營造一個與個案有治療性的聯盟關係,這樣的治療聯盟是工作一個很重要的安全基礎。
由此可知,阿德勒取向家族治療會在首次的會談中,非常重視與家庭成員建立關係以及了解每個成員的期待治療師需要做的事,是需要了解家庭每一位成員他們需要的優先順序、態度以及信念。治療師可以分別先與家庭的每一位成員有一些接觸及了解,詢問他們有關他們對問題的主觀知覺,以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覺。即便比較小的孩子也許不是很清楚知道來治療的目的,治療師也會從尊重她們、以及探問他們是如何看待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因此,在第一次的會談,治療師可以詢問下列的問題:
  • 「每一位家庭成員,各自在家庭關係上,想要獲得什麼?」
  • 「每一位家庭成員,怎樣看待家裡正面臨的主要問題或挑戰?」
  • 「家庭成員是否可以知覺來會談的目的,不只是抱怨,而是聚焦在改變?」
  •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家庭裡有什麼感覺?」
  • 「辨識家庭氣氛,是專制、民主、還是寬容的?」
第二階段:心理調查
阿德勒取向家族治療師,不太不關心為什麼發生這些事(why?),比較關心的反而是這些試事如何發生的(how?)。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也就是說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目的,就需要從家庭的脈絡瞭解起。例如:出生序、家庭星座、家庭氣氛、家庭成員的生命風格等。
因此,治療師關心的是如何辨識家庭的目標,以及依據這些目標和信念所衍伸出來的互動結果。同時,還需要調查這些需要的優先順序,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家庭成員行為的互動。
簡單來說,在心理調查這個階段,阿德勒心理治療取向的治療師會運用相關的技術(包括:早期回憶、出生序、家庭氣氛等),來評估家庭成員的生命風格以及生命風格是如何被養成的。
剛剛提到,阿德勒家族治療師不是關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而是關心這個問題是如何發生的。Dreikurs提供了一個我們可以看待問題是如何發生的方法。
首先,阿德勒學派的治療師需要小心謹慎的來關注所謂的「家庭星座」,也就是每一個孩子在家庭中有他自己獨特的心理位置。阿德勒是第一位提到家中手足的排行會影響一個人心理發展的學者。他將出生序分成五大類,包括:老大、老二、排行中間、獨子、老么。治療師從出生序收集而來的家庭星座,並不是用來判斷孩子行為的分類的決定因素,而是當作一個可能的假設判斷。

再來,想要了解家庭成員的行為目的,通常我們在父母做了問題的陳述後,會詢問父母的感覺怎樣?然後,再問父母如何回應?之後,孩子又如何對於父母的回應做回應?只有辨識出孩子想從父母得到些什麼,而父母又如何針對偏差行為孩子反應些什麼?如此,才能理解孩子為何會出現問題行為。
第二個阿德勒學派的學者可能會詢問的問題是:「其他孩子是如何反應?」「誰和誰比較相似?誰和誰又最不一樣?」。阿德勒取向的治療認為這些不一樣的地方以及相似處,可以反映出孩子次系統當中的彼此間的比較、競爭、和聯盟關係。從這樣的報告中,治療師可以理解孩子的次系統。
此外,因為阿德勒取向家族治療師還需要辨識每一位家庭成員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因此,治療師還需要了解:
  • 每一位家庭的成員,他們的所扮演的角色是被限制住的嗎?
  • 他們能有效地完成自己不同的生命任務嗎?
  • 當中彼此的界線有被建立好嗎?
  • 他們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什麼樣的局限性嗎?
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可以觀察到家庭中的一些錯誤以及弱勢的地方。然而,比診斷更重要的事,需要辨識出家庭的優勢部分。在評估的過程中,治療師還可以思考:
  • 把家庭當成一個整體來看,有什麼樣的優勢資產?
  • 在家中的每一位成員,他們各自有什麼樣的優勢部分?
  • 這些優勢如何能加入家庭系統中?
對了,對於辨識父母在他們自己是如何知覺自己小時候在其原生家庭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許多的問題來自於父母錯誤解讀孩子的行為,這樣的錯誤解讀讓父母更加想要矯正或改善孩子的行為,但,後果卻是反而增強了孩子問題的行為。
非常有趣的是,我們可以注意到,發生在孩子間大部分的衝突,也會在父母自己孩提時期會有過相似的經歷。例如,爸爸是家中的長子,有可能在家中老大發生的問題,有可能當長子的老爸也曾經擁有過。
至於如何評估家庭的生命風格,我們可以藉由關注整個家庭系統的價值觀,家庭的生命風格就可以被了解。「家庭圖」也是我們可以了解家庭生命風格的一個方法。家庭圖可以幫助家庭成員了解到家庭成員的關係互動模式以及來源原生家庭的特質。

統整一起,就是說,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在心理調查階段,治療師需注意三個重要的部分:
  • 父母與孩子信念系統
  • 家庭維持任務功能
  • 維持破壞、或是建設的家庭循環互動模式

另外,在診斷的過程,治療師還需要辨識出:
誰正在尋求改變?更重要的是,他/她有沒有意願改變?他/她期待整個家庭、家庭的成員要有什麼樣的改變?以及他/她自己期待什麼樣的改變?抗拒改變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有目的性的行為表現。他/她可以從抗拒改變中獲得什麼?
許多的家庭系統中的人際問題,都是失去勇氣的結果。鼓勵是一種建立家庭成員自信、是他們能與其他家庭成員合作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歷程。

「鼓勵」是促發改變一個相當重要的技巧。在治療歷程的診斷階段中,能夠鼓勵家庭的治療師,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具有鼓勵家庭能力的治療師,並不是只是關注在家庭的問題或病態的部分,他們同時也關注獨屬於這個家庭的優勢以及資源。治療師變成了「優勢偵查員」,辨識優勢能夠使家庭成員比較有能力來處理自己生活中的挑戰。
第三階段:洞察
在解釋階段,治療師嘗試地讓個體了解到自己的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何,並讓個案能對問題有所洞察。
阿德勒學派的學者,會對私有邏輯及目標先提出一個暫時的假設。在這個階段,阿德勒取向家族治療師會用「假設語句」來陳述她在這個家庭互動的發現。臨床實務上,我們可以運用「有沒有可能是...這樣的語句,來暗指行為的目的或行為的模式。之後,治療師會特別注意是否家庭成員有「再確認反應(recognition reflex)」
「再確認反應」指的是當治療師說出了他的觀察及推論時,可以觀察到家庭成員會針對這樣的回饋有了一些回應,例如偷偷的微笑等。治療師可以從這些的反應知道,他們的回饋說中了家庭成員行為背後的目的。
整個治療歷程中,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師將「洞察」當成是治療的一個部分,而且這樣的「洞察」強調的是行為的目的,而不是行為發生的原因;強調的是如何讓個體產生心理的流動,而不是只是一種描述而已。也就是說,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當中的「洞察」,是一種動態的過程而非只是一種靜態的呈現。
對了,在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洞察」還不太夠,它只是最後治療階段(重新導向)的前驅而已。你需要做的還需要懂得如何協助家庭做「重新導向」。
第四階段:重新導向
在重新導向階段,個案在治療師的鼓勵及引導下,了解到自己的生命風格以及和問題的關連性後,能夠為自己做出不同的選擇以及有效的改變。
不知道各位好友,有沒有對阿德勒取向的家族治療多一些了解了呢?
順便和各位好友也分享一個偉任的活動訊息,偉任將於8/26帶一個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家長成長團體」,地點在高雄市圖書館前鎮分館。 活動相關訊息。
對了,如果你有在南部的朋友,可能對這個活動有興趣,也麻煩你分享給他們喔!家長成長團體~阿德勒教你成為有效能的父母~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當阿德勒遇見DSM診斷系統



如果你熟悉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準則《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也瞭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你一定會有一些疑惑?要將兩者放在一起討論,在哲學概念上,似乎是有一些矛盾與衝突。
但,話說回來,阿德勒是一位心理師學大師,也是一位精神科醫師100年前的他,到底會如何看待精神科醫師奉為圭臬的DSM診斷系統呢?
要談這個問題前,首先,你需要先瞭解DSM這樣的診斷系統
DSM是一種將症狀做描述及彙整,來診斷出所謂的「心理疾病」。過程中需要的是要有研究基礎作佐證。也因為有實證的佐證,所以這樣的診斷準則會變成一種標準以及在保險給付時被要求要有的需求。
然而,關於DSM這樣的診斷準則,也有不少的批評,例如:
  • 運用這樣的診斷,就有所謂偏離主流的「不正常」。這樣的概念,就容易有污名化。污名化的結果,就容易讓個案感到沒有辦法做改變的一種無力感。
  • DSM的診斷準則,是一種沒有理論為依據的架構,只是現象的描述。這樣的描述不太能幫助治療師了解疾病或問題行為的本質。
儘管有這些的批評和限制,但它還是有它的優點,例如可以讓臨床工作者彼此有一個溝通的平台,也有實證的基礎。
再來,你還需要對「阿德勒的病理學觀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阿德勒認為精神病理主要有三種成分:
  • (一)氣餒(discouragement
  • (二)錯誤概念(faulty conceptions
  • (三)生命風格信念(life-style beliefs
阿德勒假設,一個人是用他的「症狀」朝向他虛構的目的,過程中是依據的是他自己的「生命風格」。不正常的行為,被認為是太多自卑的感覺導致自卑情結的結果,以及社會興趣不足所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說,個案常常用自我為中心的私有邏輯來解決問題。「社會興趣」是衡量一個是否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你可能也會有一些疑惑,什麼是「社會興趣」
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好像有一些熟悉,又有一些陌生。為何這個重要的概念,會讓人有這樣的疑惑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社會興趣」一詞,德文原文是Gemeinschaftsgefuhl,但要翻譯成英文時,會遇到了一些些困難,很難找到一個比較好的詞能完整來的傳遞Gemeinschaftsgefuhl的涵意。文獻中,比較相近的詞有Social InterestSocial FeelingCommunity Feeling等等

再回來談談阿德勒的病理理論,阿德勒認為個體「安排」他自己所謂的症狀,目的是找到一個沒有辦法符合生命任務的藉口,或是藉由攻擊他人或遠離他人來保衛自我價值。
當中,阿德勒用「社會興趣」的面向來區辨失功能行為。比如說,神經症(neurotics的人會用「是的可是」來面對自己的生命任務。「是的」的部分,指的是個體知道社會責任,而「可是」的部分,指的是運用「症狀」來找到推卸責任的藉口。
有關於「是的可是」,阿德勒學派著名的學者Mosak做了進一步描述,它將「是的可是」分為兩種類型
  • 「是的但是我生病了」,這是典型精神神經症(psychoneurotic的表現;「是的但是我反對」,這樣反映了精神官能症(neurosis)以及人格疾患特質人的行為表現。
  • 相反的,精神病(psychotics的人,是對於自己的生命任務說「不」,他們將自己和一般的世界切斷。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阿德勒心理學觀點是如何來看病理症狀,就再和大家分享一段阿德勒著名門徒安斯巴可夫婦Ansbacher, H. & Ansbacher, R.)的觀點,他們夫婦將阿德勒有關於問題行為的描述,做了一些統整,當中,有幾個重要的觀點:
  • 個案因為擁有一個臆測自己、他人、世界的錯誤觀點,這樣的觀點和錯誤的行為目的以及生命風格相一致。
  • 因為這些「基本的謬誤」,個案會感覺到被擊倒,並且沒有能力處理來自環境的壓力。
  • 結果,個案選擇不正常的行為來保衛他錯誤的觀點。
  • 這樣生命錯誤的觀點的核心,主要是缺乏關心他人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這些行為的表現,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被稱為保衛機制(safeguarding mechanisms,也等同於DSM所說的症狀(Symptoms
做個表,或許大家會有一個更清楚的了解:
DSM診斷與阿德勒心理學觀點的差異
類別 DSM診斷診則 阿德勒心理學觀點
致病因素 沒有談到
  • 早期孩童的生命經驗
  • 社會興趣不足
  • 自卑情結
本質 描述性 有一些描述,但大部分是解釋
語言
  • 臨床
  • 缺陷不足為基礎
  • 臨床
  • 正向
  • 鼓勵
取向 常規普遍性 特殊性
強調 外在 現象學
性別 有部分男性主導的偏見 平等一致性

除此上述的差異外,阿德勒心理學與DSM還有一些小小的不同,例如它們各式所使用的字眼:DSM用的是「disorder阿德勒用的是「discouraged (失去勇氣)等。
既然,阿德勒心理學與DSM兩者有這麼大的差異,那身處在精神醫療精神科醫師的我(同時,我也是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的博士),要如何將「阿德勒心理學」整合入DSM的診斷系統呢?
DSM診斷的陳述Diagnostic formulation,是一種描述性的陳述,這是一種有關於個體精神呈現的本質與嚴重程度。這樣診斷的陳述可以幫助臨床工作者達到三個診斷上的結論:
  • (一)病人的表現是精神病、還是精神官能症?
  • (二)病人的表現其致病因素是器質性因素、還是心理因素?
  • (三)病人的呈現是否是急性以及嚴重到是否需要立即介入?
也就是說,這樣診斷的陳述回答了「發生什麼事?」這樣的問題。這樣診斷的陳述就是DSM的病理分類。
然而,在臨床實務工作上,DSM卻沒有辦法回答「為什麼他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就需要所謂的臨床的陳述clinical formulation
所謂臨床的陳述,指的是針對於本質上的解釋與長時間的問題,企圖提供症狀及失功能生活型態如何發展及如何維持的一個理由。臨床的陳述回答的是「為什麼他會發生?」這樣的問題。臨床實務上,我們可以使用各種不同人類行為理論形成臨床的陳述,例如精神分析、阿德勒、認知、家庭系統等等。今天和大家談的就是其中之一「阿德勒心理學」。
相較於DSM是基於病理基礎及疾病模式,阿德勒理論是基於成長模式,強調的是失功能的個體是失去勇氣,而不是只專注在病理的症狀。它是一種「使用的心理學」,而不是擁有的心理學。也就是說,阿德勒強調的是意義、目的,以及失功能想法、行為及症狀的使用
既然,阿德勒心理學在解釋行為及症狀上,強調的是心理因素的原因以及機制,所以,它所關注的是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 focus。另外,它也強調關於自己、世界的態度及信念,所以也關注個體的認知(cognitive focus。最後,她也強調家庭星座、社會互動以及心理的移動(psychological movement,所以他也關注系統(systemic focus。簡單來說,阿德勒心理學派的臨床工作者,其臨床的呈現(clinical formulation)是整合了心理動力、認知以及系統觀。
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就不難看出阿德勒心理學,並非以診斷的方向來形成它的理論,反而是可以提供解釋個案症狀的目的及功能的一個很好的模式。而這樣的解釋,是可以提供我們幫助個案時的一個可以參考的地圖。
簡單來說,在DSM的架構下,大量使用醫學及非動態性的觀點來當基礎,然而,阿德勒觀點是以一個社會心理的過程來看問題行為,可以提供豐富的互動及功能性評估。本篇文章在探討怎樣可以將阿德勒學派的觀點融入DSM的系統,除了可以讓精神醫療的相關從業人員可以有效地提升DSM的概念外,其實,最大的用意,是讓身為精神科醫師的自己,在學習及應用「阿德勒心理學」時,能夠找到一個自己也可以信服的論點。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