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


偉任4/8應邀至四維國小,舉辦一場「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的講座。這次的講座,最主要的重點,並不是要讓來參與的爸爸媽媽來學習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的方法。
聽到這裡,你會不會被我搞混了呢?
明明演講的主題就是有關於「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那為何我還會說,這次講座的重點,不是要讓來參與的爸爸媽媽來學習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的方法?
應該這麼說,想要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是學了什麼方法來教孩子,而是說,爸媽在教養的過程中應該學會的是~~~父母的覺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教養中扮演的角色。唯有父母開始改變,才是教養孩子的第一步。
所以,4/8的演講,偉任將會和對教養孩子有興趣的爸爸媽媽,一同來談談,爸媽該要有哪些重要的覺察。
為什麼要談「父母的覺察」這一個議題呢?這和教養有什麼關係?
這幾年來,在親職教育的演講過程中,我常被詢問到的其中一個問題是:
「陳醫師,怎樣教養才是『完美』的教養?」
其實,世界上沒有理想型的父母,也沒有理想型的孩子,因此,就沒有所謂的「完美」的教養。在我們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到許多的挑戰,身為父母的我們,只要能在有限的資源裡,盡己所能得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還記得阿德勒告訴我們,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這樣的概念,在教養的過程,也是相當的重要。
要如何能在有限的資源裡,盡己所能得做到比較好?也能夠接受「不完美」的勇氣,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需要「父母的自我覺察」
教養孩子該學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到我們並不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因為我們經常不經意的將自己的想法與期待,投射到我們孩子的身上,而不是去滿足孩子他們個別的需求。
舉個例來說,如果父母在某件事情做得很成功,不知不覺的我們可能也會期待孩子跟我們一樣的表現;如果父母在校的成績十分優越,我們可能會暗自的希望孩子也能成績出眾。反過來說,如果父母早期在校學要表現不佳,出社會後生活困苦,有可能我們害怕孩子會走上我們的後塵,於是乎,我們千方百計用盡心力來設法避免這個我們想像中的害怕。不管是上述的哪一種可能,其最終的結果都是朝著養成一個「迷你版」的自己。
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是依據孩子的需要來調整教養的方式,而非將他們塑造成我們所需要的樣子。
我也是兩個孩子爸,是位醫生、也擁有博士學位,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時常要提醒自己,要區辨自己的管教目的?
是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是在協助孩子長大能養成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如果是後者,那我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幫助者,而非介入者
對了,順便和大家分享在這幾年,我被邀請做親師諮詢經驗的發現。從這些經驗中,不難發現許多親子關係不佳的源頭,都是來自於父母想要單向的掌控,而忽略了與孩子雙向的理解。如果父母能找回真實的自己,才能與孩子有適當的連結,「父母的覺察」就很重要。
有一句話,我覺得很不錯。
「孩子,是啟動我們轉變的靈性導師」
其實,親子關係存在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讓爸爸媽媽有機會來審視自己,面對真實內在的自我。有時必要的時候,還需要造訪自己的原生家庭,為何自己會有這樣的生命風格?讓孩子改變偏差行為的唯一方法,就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有更好的覺察。(延伸閱讀: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至於父母在教養的過程中,要有哪些覺察呢?「阿德勒心理學」提供了父母一些覺察的方向,教養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時常覺察自己是否能做到「不可以稱讚」「做到課題分離」「讓孩子去體驗」?這樣,就比較容易教養出一個帶有獨特心靈生命的孩子,而不是「迷你版」的自己。倘若我們缺乏覺察,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很容易付出慘痛的代價。例如:過度保護、過度溺愛、出現慈悲的專制、孩子被貼標籤、也可能服用過多的精神科用藥等等。
4/8四維國小的演講「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想要和來參與本次活動的爸爸媽媽,談談如何做到「不可以稱讚」、「做到課題分離」、「讓孩子去體驗」這三個身為父母的我們,很重要的覺察。
期待能帶給這次來聽講的爸媽最好的禮物是「去看見」,真實地看見孩子跟我們是分開的兩個獨立個體。相信身為父母的我們,一旦能開始有所覺察,便會重新設計我們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動機式晤談教你聽懂個案是否準備好改變



33日,偉任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辦理「動機式晤談工作坊~初階~」
在一整天的活動中,和將近50位學員,分享了這幾年來,我對動機式晤談的瞭解與實務經驗。整天的課程,除了談了一些核心的課念,當然,工作坊也邀請的來參與的學員,進行一些實務操作的練習。
6個小時的工作坊中,很開心地和他們分享了學習動機式晤談的八個重點中的前五個學習重點
例如提供學員瞭解:
1. 動機式晤談的精神、以個案為中心的諮商技術。
2.
辨認有利於個案改變的談話、鬆動阻抗。
3.
誘發及強化個案的改變談話、發展改變計畫。
4.
強化個案的改變動機。
5.
將動機式晤談應用於身心障礙者之職業重建服務
有效的協助個案走向改變的路途,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助人工作者需要瞭解如何有效地誘發個案的改變
有效地誘發個案發生改變,要怎麼做呢?
首先,先協助來參與的學員,瞭解改變循環輪在動機式晤談中扮演的角色,讓學員知道,面對在不同階段的個案時,助人工作者會依個案在改變的途中所處階段不同,需要工作的重點會很不一樣。
很多人會誤以為:「動機式晤談」就等於「改變循環輪」
其實,「動機式晤談」是不等同於「改變循環輪」。兩者發展的學者是不同的,「動機式晤談」是由MillerRollnick所提出來的,「改變循環輪」是由ProchaskaDiClemente所提出來的。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細細來談者兩個的不同。
協助學員學會了如何評估個案在哪個階段後,再來,就是讓學員瞭解一些如何誘發個案改變的相關技巧,這個部分也是學習動機式晤談的核心。未來,再和各位朋友好好來談談這些方法。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要和大家分享,如何判斷個案準備好了嗎?因為,這對瞭解「何時助人工作者能夠進入到和個案一起擬定工作計畫這個階段」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能力。
如果我們能清楚判斷的話,才能和個案同步,在助人的過程中,才不至於事倍功半。
記得,一年前,我也曾經和大家分享了這樣的題目(延伸閱讀:如何知道和你談話的對方,準備好改變了嗎?~談動機式晤談「改變的談話」~
經過一年多部落格文章撰寫歷練的我,現在回頭再來看之前的這篇文章,猛然發現,自己在撰寫文章的風格也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文筆,好像在寫學術論文,現在似乎比較平易近人些。(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沒有感覺到文筆的不同?)
當然,除了文筆的差異外,因為,又經過了這段時間實務上自己的運用動機式晤談的體驗,以及與大家分享動機式晤談過程中各位朋友給予的回饋,讓我在這個主題上,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發現,可以與大家分享。
個案在經過助人工作者用心誘發的歷程後,我們需要聽得懂個案與助人者互動過程中的一些對話。
要協助你很快就聽得懂這三種句型,你可以很間單的問個案一些問題
然後,再從你與個案的對話中,關於「改變」這個議題,你可以嘗試地去聽聽看,個案是否開始出現一些「準備改變的對話」以及「承諾的對話」。
所謂Desire指的是「期待」Ability指的是「能力」Reasons指的是「原因」Need指的是「需要」Commitment指的是「承諾」以及Take steps指的是「採取行動」。為了方便記憶,我們可以將這些字母的開頭合在一起,就是動機式晤談常講的DARN.CT
關於DARN.CT的學習,最容易讓人搞混的是,不是很清楚瞭解「原因」和「需要」的差異?
對於動機式晤談有興趣的你,瞭解嗎?是否有同樣的疑惑?
簡單來說
「原因」的對話比較傾向屬於個案為了自己內心比較正向的理由,他嘗試的做出改變,比如個案會說:「為了讓自己能夠對這個家有貢獻,所以我要提起精神來找工作。」
「需要」的對話則比較傾向於個案為了避開目前不愉快的情境,不得以需要做出改變,比如個案會說:「沒有錢,我的三餐會沒有著落,所以我得需要去找一份工作才不會餓著肚子」
從上述的對話中,你不難看出,即便個案在你用心的誘發下,出現了所謂「DARN.CT」的對話,其實,個案改變的力道還是有差異的。
例如,當個案說:
  • 「我很討厭每天在學校都無精打采!我真的需要早點上床。我無法忍受睡眠不足的後果」(need+強烈情緒:有可能改變)
  • 「我知道我可以每星期擠出時間打電話給我媽,我好久沒有和他聯絡了」ability:較不可能改變)
  • 「我真的想要多去健身中心」desire:較不可能改變)
  • 「我每個月將要至少讀一本自己領域的新書。這不容易做到,但我需要覺得自己在成長,否則我就會覺得自己老了,我可不喜歡這樣覺得」commitment+reason:有可能改變 )
  • 「我想要和孩子多一些時間相處」desire:較不可能改變)
  • 「我的財務狀況簡直一團糟,一提來我就很難為情,我得盡快想點辦法」need:較不可能改變)
  • 「我已經開始存退休金,這個月起我將增加扣款,下個月我還要找一位財務顧問談談,不然的話我恐怕會晚景淒涼」commitment+reason:有可能改變)
  • 「我已經完成一部分報告,但是舊的報告還沒有完成,新的報告截止日又要到了」take steps:有可能改變)
  • 「我想要老闆考慮給我升遷,當我想到公司的某某已經升官,我卻沒有,就忍不住一肚子火」desire+強烈情緒:有可能改變)
  • 「我好高興能找到這位新的營養專家,我會完全依照她的減肥食譜行事,我簡直等不及看到自己漂亮的成果」take steps+commitment+強烈情緒:有可能改變)
除了去聽個案是否有出現DARN.CT」這樣「改變的對話」外,你還可以去聽聽看,個案是否有下述「改變徵兆的對話」
以上,和大家分享的是,33日我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舉辨「動機式晤談工作坊~初階~」當中的一小部分活動內容。
辦完這個活動後,我自己覺得,因為來參與的學員,他們所服務的對象是身心障礙者
或許,比起一般族群,他們的思考或是語言的豐富程度,會稍微差了一些。所以,我自己覺得,在服務的過程中,個管員、就服員或是職評員在服務的過程中,需要花一些心思,在關照身心障礙者的「自卑的心」。談到這個部分,可能學一些善於灌注他人勇氣的「阿德勒心理學」,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助益喔!

對了,再和大家分享一個訊息,近日,偉任將和「台灣健康營養教育推廣學會」針對營養師,開辦一系列的課程。
  • 台北場 4/15 星期六下午1~5

  • 台中場 5/13 星期六下午1~5

  • 高雄場 5/21 星期日下午1~5
題目暫時訂為:原來,改變也可以這麼簡單~動機式晤談之實務運用~,屆時,偉任將會和北中南各地的營養師,分享如何運用「動機式晤談」的相關經驗。希望藉由這樣的工作坊,讓營養師或衛教師們能更有效地來幫助個案改變不良的飲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