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總動員製作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生命風格~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說過的一些話,每每,都能讓你我在逆境中,獲得勇氣。除了之前和大家分享過的阿德勒經典名言(延伸閱讀:阿德勒的生平故事與經典名言 ),今天再和大家分享另一些偉任還蠻喜歡的句子:
  • 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 意識與無意識,理性與情感的糾葛,都是謊言。所謂「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說詞,其實只是「不想做」罷了!
  • 孩子善用「情感」支配大人。長大成人之後,也想繼續使用情感驅使別人,就是幼稚的行為!
  • 就算無法改變生病或受傷的事實,我們還是能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看待這件事!
  • 不受他人的評價左右,接受真正的自己,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 就算無法改變生病或受傷的事實,我們還是能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看待這件事!
  • 重要的不是得到什麼,而是如何使用得到的東西!
  • 自卑感是無可取代的朋友,回顧你現在擁有的一切,應該有不少是自卑感賜予的禮物!

前些時間,自己在收集整理這些阿德勒經典名言的時候,兩位兒子也來湊熱鬧,頻頻詢問我:「阿德勒是誰?」
在和我兩位兒子分享並解釋阿德勒這些經典名言含意的當下,腦中起了一個念頭,突然有一個衝動,想把阿德勒說過的經典名言變成平日隨手就可以看得到的書籤。有了這個發想後,就開始招兵買馬(其實我的兵馬,就是我的老婆、以及兩位兒子),著手進行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的製作。
沒有美工背景的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全家總動員,從嚴選阿德勒經典名言、排版、著色等等。前天,我老婆從印製廠商那裡,拿回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這件事情,總算大功告成。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全家心血的結晶。




上述阿德勒的經典名言,說穿了,就是他的心理素描、認知信念的主題、行為模式、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態度,以及因應生活要求的方式種種的表現。從這樣的經典名言裡,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看到阿德勒的自我觀、人我觀、世界觀。這些面對不同情境的人生際遇所展現出來的態度,阿德勒心理學家就稱之為「生活風格(life style)」。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我是」、「別人是」、「世界是」、「所以我要的人生態度。(延伸閱讀: 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活型態~ 探索生命風格~談阿德勒之早期回憶~
阿德勒說這樣的「生活風格」有其「整體性」「獨特性」的特質。
所謂的「整體性」的意思,指的是一個人其所有的心理活動,無論是意識或潛意識,都是以一個整體的概念,並依據「生活風格」的軸線展現出來。(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所謂的「獨特性」,指的是這樣的「生活型態」是那樣的獨一無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符合科學上所謂客觀的真實,我們會將不符合我們自己「生活型態」的訊息刪除,選擇性的主觀知覺外在的世界,這樣的知覺歷程,阿德勒稱之為「偏見性知覺」
為何會有「偏見性知覺」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孩子小的時候,思考尚未發展得很成熟,思考事情容易二分法,因此,往往對其所經驗的事有錯誤的理解。從小我們就帶著這樣的私有邏輯,反覆地在周遭的環境不斷地找尋相關的證據來印證,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之後,每一個人帶著他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格」過他的一生,這「生活風格」,就像是一張隱形的地圖,每一個人按圖索驥,一輩子,朝向自己心中那虛構完美的人生目標前進,「生命風格」猶如我們心理活動的基模。

大部分的人都相當重視自己的早年經驗,但,卻很少人瞭解到他們自己以早年經驗為基礎,所形塑而成的「生活風格」,其實,潛藏著不少錯誤的可能,其中,有些錯誤的解釋,還真的錯得很離譜。
我將近二十年的臨床實務經驗,這些在人生三大任務(工作、友誼、親密關係)飽受精神症狀困擾的人,歸納他們為何會出現所謂的身心症狀,有一個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這些人的「生活風格」,基本上都可以很間單的,就看出有很大邏輯上的謬誤。常見的基本謬誤有:

雖然,阿德勒相當重視早期生命經驗,也同意「生活風格」早在孩童時期(阿德勒說五歲以前,但晚近的阿德勒學者,有人認為是十歲以前)便已經大致形成了。但,他和佛洛伊德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反對因果論。(延伸閱讀: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兩位心理學大師差異到底在哪裡?
因此,阿德勒提出所謂的「軟性決定論」,也就是說,他雖然同意早年的經驗對一個人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但阿德勒認為自己本身能扮演一個主動的角色,對早期生命經驗做主觀的詮釋與運用,才是影響「生活型態」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如何運用生命經驗,比故事本身還要重要
阿德勒曾經告訴我們,所謂的治療,其實就是一種「再教育」的過程。簡單來說,面對飽受身心症困擾的個案,臨床助人工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恰當的時機,助人者幫助個案開放自己,嘗試地去傾聽自己的痛苦,過程中,協助個案看懂自己那張隱形的地圖。在讓個案搞懂自己的「生活型態」之後,同時也讓個案將他自己所處的困境與他的「生活型態」相連結,並鼓勵他冒點險,觸發他嘗試做出一些行動,度過自己的困境。
在整個「再教育」的過程中,這些阿德勒經典名言,往往都能給逆境中的你我,灌注滿滿的「勇氣」
今天,開心的和大家分享我們全家總動員,花了幾個星期製作,剛出爐還熱騰騰的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
這些書籤,也記錄了我們家有過的一段經歷,不知道我那兩位寶貝兒子長大後,回憶起這些事,他們會怎麼詮釋這一段的阿德勒經典名言書籤的製作?還是壓根兒一點也不會記住這一段故事?

國內外研討會論文發表



A)期刊論文

1.                           Chen, W.J., Huang, P.C., Tseng, T.C., Yang, J., Kern, R. M., & Stoltz, K. B. (2016).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Basic Adlerian Scales for Interpersonal Success–Adult Form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72(1), 29-43.
2.                           陳偉任、夏允中、陳冠旭. (2016). 矛盾轉化:結合《易經》人生哲學於動機式晤談法的矛盾轉化歷程. 台灣心理諮商季刊7(2), 1-19.
3.                           陳偉任, & 李怡萱. (2015b). 為何身陷困境的他/她拒絕了心理治療? 諮商與輔導(351), 26-29.
4.                           陳偉任, & 李怡萱. (2015a). 心理治療個案常見之人格特質: 憂傷的 D 型人格. 諮商與輔導(349), 26-29.
5.                           Sun, F.K., Chiang, C.Y., Chen, W.J., Wang, R.H., Huang, H.M., & Lin, H.Y. (2014).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of the Suicide Caring Competence Scale (SCCS) for family caregivers in Taiwan.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28(4), 284-289.
6.                           Chen, W.J., Ho, C.K., Shyu, S.S., Chen, C.C., Lin, G.G., Chou, L.S., . . . Chou, F. H.C. (2013). Employing crisis postcards with case management in Kaohsiung, Taiwan: 6-month outcome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for suicide attempters. BMC psychiatry, 13(1), 191.
7.                           Chen, W. J., Shyu, S. S., Lin, G. G., Chen, C. C., Ho, C. K., Lee, M. B., & Chou, F. H. C. (2013). The predictors of suicidality in previous suicide attempters following case management services.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43(5), 469-478.
8.                           葉品陽, 林秀珍, 吳景寬, 陳偉任, & 余沛蓁. (2013). 從大腦神經科學看精障者的自殺防治工作: 以憂鬱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例. 身心障礙研究季刊, 11(1), 58-68.
9.                           方韻珠, 陳偉任, & 林桂菁. (2013). 自殺個案的危機處遇與心理治療. 諮商與輔導(325), 26-31.
10.                     陳偉任, 方韻珠, 林桂菁, 陳冠旭, & 鍾易廷. (2012). 心理健康照護的挑戰自殺防治策略. 諮商與輔導(322), 53-57.
11.                    Chen, W.J., Chen, C.C., Ho, C.K., Lee, M.B., Lin, G.G., & Chou, F. H.C. (2012). Community-based case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reattempts in Kaohsiung, Taiwa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48(6), 786-791.
12.                     Ho, W.W., Chen, W.J., Ho, C.K., Lee, M.B., Chen, C.C., & Chou, F. H.C. (2011). Evaluation of the suicide prevention program in Kaohsiung City, Taiwan, using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47(5), 542-550.
13.                     Chen, W.J., Chen, C.C., Ho, C.K., Chou, F. H.C., Lee, M.B., Lung, F., . . . Wang, Y.C. (201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psychiatric illne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geriatric veterans living in a veterans' home: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9(6), 597-601.
14.                     Kai-Da Cheng, Wei-Jen Chen, Frank Huang-Chih Chou. (2010). 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s of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Taiw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24(4), 313-317.
15.                     Liu, R.Y., Tsai, K.Y., Chou, F. H.C., Ho, W.W., Chen, W.J., & Chen, C.C. (201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Mentally lll Patients Who Need Forced Hospitaliz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Amended Mental Health Act in Taiwan. Taiwanese J Psychiatry, 24(2), 131-139.
16.                     Tsai, K.Y., Su, C.Y., Chou, F. H.C., Lin, K.C., Lin, W.K., Liu, R.Y., Chen, W.J., & Cheng C. C. (2010). Models to Predict Unresolve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Earthquake Survivors: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source: Taiw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24(2), 24. 131-139.
17.                     Chen, W.J., Chen, C., Ho, C.K., Lee, M.B., Chung, Y.T., & Chou, F. (2009). The suitability of the BSRS-5 for assessing the elderly who have attempted suicide need to be referred to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consultation in a metropolitan city,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4(10), 1151-1157.
18.                     Lin, S.C., Su, C.Y., Chou, F. H.C., Chen, S.P., Huang, J.J., Wu, G. T.E., Chen, W.J., . . . Chen, C.C. (2009). Domestic violence recidivism in high-risk Taiwanese offender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violence treatment programs. The 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iatry & Psychology, 20(3), 458-472.
19.                     陳偉任, 鄭琇分, 周立修, 周煌智, & 林耕新. (2008). 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女性門診憂鬱症患者的療效. 臺灣精神醫學, 22(1), 37-46.
20.                     張鈺姍, 湯淑慧, 陳明招, & 陳偉任. (2005). Donopezil 對阿茲海默症患者認知功能之療效. 臺灣精神醫學, 19(4), 283-288.
21.                     陳偉任, & 林清華. (2005). 產後憂鬱症的回顧. 台灣醫界, 47(4), 15-20.
22.                     林清華, 陳偉任, 余伍洋, & 陳明招. (2004). 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對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反應之預測因子. 臺灣精神醫學, 18(3), 200-205.

B)研討會論文

1.               Wei-Jen Chen. Development of Suicide Prevention Research of Kaohsiung City in Taiwan. WPA REGIONAL CONGRESS, OSAKA Japan, 4 June – 6 June 2015. (oral presentation)
2.               Wei-Jen Chen. Contradictory Transformation: Combination of the Life Philosophies in ‘‘I-Ching’’ with the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Contradictory Transformation. The 6rd International Asian Association of Indigenous & Cultural Psychology, Taipei, 26 September – 28 September 2014. (oral presentation)
3.               Fan-Ko Sun, Wei-Jen Chen, Wen-Ling Chen.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a Suicidal Education Intervention for Family Members of the Suicidal Patients. 23rd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search Congress, Brisbane, Australia, 30 July – 3 August 2012. (oral presentation)
4.               W.J. Chen, H.C. Chou, C.C. Chen, C.K. Ho, G.G. Lin, Y.J. Fang, F.C. Sun, K.H. Chen, Y.T. Chung. The predictors of suicidality after the case management. 26th EHPS Conference, Prague, Czech Republic, 2012. (poster)
5.               W.J. Chen, H.C. Chou, C.C. Chen, C.K. Ho, G.G. Lin, Y.J. Fang, F.C. Sun, Y.H. Wu. Crisis postcards in case management: 6-month outcome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or suicide attempters. 26th EHPS Conference, Prague, Czech Republic, 2012. (poster)
6.               Wei-Jen Chen. Disaster mental health and suicide prevention: a comparison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survivors of the Chi-Chi earthquake and Morakot flood. Suicide Prevention in East Asia, 2011. (oral presentation)
7.               Wei-Jen Chen, Guei-Ging Lin, Yin-Jen Yang, Jyuan-Fong Chang, Li-Shiu Chou, Kuan-Hsu Chen, Hung-Chi Wu.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Group Process after Using ‘‘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Technique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Solving Group.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Regional Meeting -- Asian Mental Health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2011. (poster)
8.               Wei-Jen Chen, Frank Huang-Chih Chou, Guei-Ging Lin, Cheng-Chung Chen, Chi-Kung Ho, Yu-Hsiang Lin. Community-based case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reattempts for a half year follow up in Taiwan.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Regional Meeting -- Asian Mental Health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2011. (poster)
9.               Wei-Jen Chen, Frank Huang-Chih Chou, Cheng-Chung Chen, Chi-Kung Ho, Ming-Been Lee, Guei-Ging Lin, Ying-Chuan Wang, Yi-Ting Chung. Community-based case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reattempts for one year follow up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0. (oral presentation)
10.         陳偉任、周煌智、林桂菁、陳正宗、何啟功、李明賓、孫柏鈞、鍾易廷、王瀅娟、孫鳳卿:使用結構方程式探討老榮民生活品質、精神疾病及自殺意念之關係。2009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壁報)
11.         Ching-Yun Teng, Wei-Jen Chen, Frank Huang-Chih Chou, Cheng-Chung Chen, Chi-Kung Ho, Ming-Been Lee, Guei-Ging Lin, Yi-Ting Chung, Ying-Chuan Wang. Community Based Case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reattempts in Kaohsiung City, Taiwan. 2nd World Congress of Asian Psychiatry, 2009. (poster)
12.         Wen-Wei Ho, Wei-Jen Chen, Frank Huang-Chih Chou, Guei-Ging Lin, Cheng-Chung Chen, Chi-Kung Ho, Yi-Ting Chung, Ying-Chuan Wang. Evalu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y in Nanzih Veteran House: Application of the CIPP Model. 2nd World Congress of Asian Psychiatry, 2009. (poster)
13.         Frank Huang-Chih Chou, Wei-Jen Chen, Chi-Kung Ho, Cheng-Chung Chen. Effectiveness of Suicide Prevention Program in Taiwan Metropolitan City. APA 162nd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2009. (poster)
14.         陳偉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自殺遺族訪談初探 2006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口頭報告)
15.         陳偉任: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門診憂鬱症患者治療效果之研究。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五年學術研討會(口頭報告)
16.         Wei-Jen Chen. The effect of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on out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depressive disorder was observed individually after two months. 12th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Scientific Meeting, 2006. (Poster)
17.         Wei-Jen Chen, Chiou-Fen Chang. TRANSFERENCE AND TESTING: A CASE OF HOMOSEXSEULITY WHO WAS UNDER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PSYCHOTHERAPY. 7th 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 of Group Psychotherapy and 4th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Psychotherapy, 2005. (poster)
18.         陳偉任鄭琇分: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改善門診憂鬱症患者兩個月、三個月及六個月後之療效追蹤。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四年度學術研討會(口頭報告)
19.         周立修、陳偉任、林清華、王興耀、陳明招:恐慌症生活品質研究。台灣精神醫學會43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2004.
20.         林清華、陳偉任、李素芳、林姿伶: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反應不良與反應良好之精神分裂症病人比較。台灣精神醫學會九十三年度學術研討會(壁報)
21.         陳偉任、張鈺珊、陳泰瑞、余伍洋、陳明招:Quantitative EEG Study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lation to apo-e polymorphism. 精神醫學會年會九十年度論文集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你不可不知:「親師諮詢」說不定是未來的明星產業


下週三,118(17:05~17:20PM),偉任被警廣全國治安交通網(FM104.9),「天天樂陶陶」這個電台邀請,接受線上採訪,題目是:阿德勒教你如何愛孩子~親師諮詢~
所以,就利用星期天這個空檔,和大家談談「親師諮詢」的概念。
所謂的「親師諮詢」,就是當諮詢者(家長或老師)在管教個案(孩子或學生),遇到困難而不知道怎麼做會比較好的時候,這時,專業的被諮詢者(醫師或心理師),除了傾聽諮詢者的心聲及給予必要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協助諮詢者評估個案,並提如何能有比較效能地來管教個案的一些相關建議。這個評估問題及提供建議的過程,就叫做「親師諮詢」。整個諮詢的過程,雖然個案的故事是主要的核心,但個案通常不需要出現在諮詢的現場,即便有時候被諮詢者需要與個案短暫的個別會談,也僅止於做問題的評估,而非做個別的介入性的諮商輔導。
簡單的來說,就是當父母或老師在教養孩子遇到問題時,被諮詢者能夠提供他們相關的建議,成為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一位顧問
近幾年來,可能因為我是精神科醫師,同時又有諮商輔導博士的背景,所以,可以同時從生理與心理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問題,因此,此常受邀到不同的學校,與輔導老師、導師或家長一起討論,如何來協助所謂有偏差行為的孩子。這些學校涵蓋小學、國中、高中等不同層級的學校。
出乎意料之外,我也有不少機會,受邀到各大學去協助處理有問題的大學生。你一定會有一些疑惑?都已經是成人的大學生,還需要邀請專家做「親師諮詢」嗎?沒有錯,現在的孩子,看來要成為能夠為自己負責的養成時間,比起以前,相對要得長很多。
「轉大人」的過程變長了,所以,前幾年,我們常會聽到所謂的「宅男、宅女」,近幾年,出現了「繭居族」、「蛰居族」、「閉門族」。老師或家長在面對偏差行為的孩子時,希望能有專家給予其協助,因此,「親師諮詢」就有被需要的理由。
為什麼「教養孩子」這個議題,會在近幾年來,相形之下越來越重要呢?
你我大概都同意,孩子在養成獨立自主的過程中,當中,最需要的養分,是來自原生家庭學校生活的滋養。如何當個稱職的老師及父母,理所當然就變得相當重要。
但,實際上,是這樣子的嗎?如果「父母親」這個工作很重要的話?為什麼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是開始當父母以後,才開始學習怎麼樣去當父母。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各行各業(就連在飲料店打工),在新手正式上工前,或多或少,不都會接受職前訓練?為何「如何養育孩子」這個工作那麼重要,在新手爸媽上手前,卻不需要所謂的職前訓練?好像,管教孩子這個技能,就像蜘蛛結網一樣,是天賦的本能,不用學習,天生就擁有這樣的能力。
回來再來談談「教養孩子」這個議題,為何在近幾年來越來越重要?
如何比較有效的管教孩子,其實,自古以來,一直以來都是身為父母或老師的一大挑戰。只是,隨著社會快速轉變,更使得這件事越來越困難,也越來越讓人覺得困惑。例如:同性可不可以婚姻?可不可以領養孩子?網路時代,訊息傳播很快,看一件事情的角度,變得越來越多元,是非對錯,越來越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判斷。所以,孩子在適應這個社會的變動,也相對變得比較複雜一些。這也是「教養孩子」這個議題,在近幾年來會越來越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近幾年的出生率下降許多,又因為「轉大人」的時間變長,而家中的孩子又只有一兩位,相對變得比較寶貝,老師或家長在面對「教養孩子」有困擾的機會就越來越多。因此希望能有專家給予其協助的這樣「親師諮詢」的需求,就不意外的會越來越多
現今的社會,讓許多社會新鮮人越來越感到惶恐的其中一個原因,那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工作,都被或即將被機器人所取代。但,我覺得,如果對助人工作者有興趣的你,願意投入「親師諮詢」這個工作,除了可以滿足阿德勒所說的「社會興趣」外,未來,「親師諮詢」這個工作,說不定還會是一個明星產業喔!
拉回今天的主題。現在社會氛圍,已經有明顯的改變,在幾十年前,我們的社會相對保守,大部分的人會被要求需要遵守規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目前的社會環境強調的是多元、民主、平等、自主性。所以,以前還管用的教養方式,現在,身為師長的我們,如果不做一些調整,在管教孩子的過程,恐怕會遇到不少的問題。所以,在進行「親師諮詢」時,每一位被諮詢者,就需要有自己可以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的方法,因此,一套有效的諮詢理論就顯得相對的重要
不知道你有沒有到書店看書的習慣?如果有的話,你一定不難發現,書店中,關於親職教育的書籍汗牛充棟,書架上的書籍也常常會做更動,當中,總有一些書籍,比較少被更換,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被放在最顯眼也最容易拿取的地方。
是什麼樣的原因呢?
原因無它,就是這些沒有被更換的書籍,多半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它們都有一個很好的心理學理論基礎,而且,還兼具有實務運用的參考價值。也就是說,父母或老師需要的是一個實用、切身的理論,能夠幫助他們了解孩子心理動向,好引導他們的方法。
就我這幾年來「親師諮詢」的實務經驗,「阿德勒心理學」就是讓我們能夠成為一位稱職的被諮詢者,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
「阿德勒心理學」,可以提供我們有效能的來瞭解一個人,有一些在「親師諮詢」時可以運用的重要觀念,包括:
  • 可以從「生活型態」來瞭解一個人的人格
  • 人所有的行為都是有目地的,而且社會意涵
  • 每個人一輩子都在追求他自己心中認為的重要性
  • 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可以有選擇
  • 歸屬感是很基本的需求
  •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 重要的不是天生擁有什麼,而是如何活用擁有的東西
  • 社會興趣是一個人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

當中需要注意的是,被諮詢者還需要因面對不同的諮詢者,而調整自己的諮詢策略。比如說,前來諮詢的人可能是老師、也可能是家長,被諮詢者提供諮詢的過程或內容,顯然,會因為面對的對象是老師或家長而有所不同。
除了學會運用「阿德勒心理學」來看孩子的偏差行為外,想要當一位有效能「親師諮詢」的被諮詢者,你可能還需要的能力,還包括有:提升孩子改變動機的能力、與團體工作的能力、與家長工作的能力、管教的能力、溝通的能力等。
所以,為了有養成上述種種的相關能力,你除了要懂「阿德勒心理學」外、你還需要懂「動機式晤談」、以及學會一些在「親師諮詢」團體時,運用「場面構成」、「連結」、「摘要」、「普同感」等帶團體的基本技巧
因為偉任也是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的理事,剛好429-30日,團心學會有一個為期兩天,團體心理治療訓練工作坊的初階入門課程,偉任也有擔任其中一個下午工作坊的講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瞭解更進一步活動及報名相關資訊(團體心理治療訓練工作坊相關活動訊息及報名連結)。
另外,帶這樣的「親師諮詢」團體,依據「阿德勒心理學」專家CarlsonDinkmeyer的建議,需營造出所謂的C group,諮詢團體進行過程,可以簡單的化約七個步驟。相關的課程,偉任也正在規劃,預計今年九月時,會為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提出一個「親師諮詢」工作坊的計畫,未來,也可以提供對於「親師諮詢」有興趣的你參考。
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沒有對「親師諮詢」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了呢?另外,有沒有對未來的明星助人產業,「親師諮詢」,開始有了一小點的心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