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人際關係論~


雖然,我還是比較喜歡直接與大家互動分享一些實用的心理學,不管是用演講、工作坊、或個案討論等形式,但,畢竟身為醫院的醫師,生活有部分的時間,就不免就需要與「研究」綁在一起。昨天,105年院內研究的期末報告書,「中途學校與一般少女早期生命經驗之差異研究」,終於殺青了。又可以開心的和大家分享一些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關文章。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阿德勒心理學中的「人際關係論」。為什麼會和大家談談這個議題?其實,和我剛撰寫完畢「中途學校與一般少女早期生命經驗之差異研究」的研究報告也有相當的關係。在我這一篇初步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到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和阿德勒所說的「人際關係論」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阿德勒心理學的「人際關係論」。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離群索居,那他所有的言行,都失去了意義,談的是人如何對自己所處的群體有歸屬感,就需要談到所謂的「社會興趣」
阿德勒心理學非常重視「社會興趣」,「社會興趣」與一個人的健康狀態有很大的關係。那什麼是「社會興趣」?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概念,或許不是很容易就搞懂這樣的概念。

有一個簡單的說法,或許你可以比較容易搞懂阿德勒的「社會興趣」。那就是可以三個面向來說明所謂的「社會興趣」,包括有:
1. 相信自己對他人是有用處的
2. 信任他人會對自己伸出援手
3. 自己在社群團體中能有一個合宜且安身的位置
所以,可以看出,如果要讓自己具有社會興趣,就要從能對他人有貢獻開始。而如何「接納自己」「信任別人」、以及「貢獻他人」,在我們的一生,就變得相當重要的課題。
腦中突然出現一個例子,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常年都在工作的人,到了退休、不再需要到公司的時候,突然,他老了好幾歲
原因無他,因為我們的社會在評斷一個人的價值時,工作幾乎佔了決定性的因素。一旦離開了工作,許多人就會覺得自己不再有價值,並且開始過著失意的日子。
臨床實務上的經驗告訴我,通常,退休的人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重新找回屬於他的歸屬感,而在找尋歸屬感的過程中,老男人好像又比老女人辛苦許多許多,不知道你是否也同意?對了,年老的人,需要找的歸屬感,也和年輕人所需要的歸屬感,也有很大的不同喔。
回頭來說看看,歸屬感對於身為人類的我們來說,為什麼那麼重要?或許我們可以從人類演化的過程中看出部分的端倪。
怎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動物界中弱小的物種,必須過著群居生活,因為團結力量大,可以滿足生存需求。例如,水牛必須聚在一起,才可能擊退老虎,只有一頭水牛時,絕對寡不敵眾,慘遭獵食。反之,老虎則可以離群索居。以生物演化的觀點來說,人類沒有動物像老虎壯大的力氣和尖利爪牙,因此,人類為了生存,在我們的基因中,就被植下需要「歸屬感」的基因。
再回來談談「人際關係論」,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都是以「某個特定」的對象所產生的,想要了解一個人的言行,一定要觀察他與他人的人際互動模式。
近日有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內容指出,一個人會不會罹患憂鬱症?可以從臉書按讚的內容,找到部分的蛛絲馬跡。這樣的發現,直接證明了歸屬感對人的重要性。
另外,前些時間,非常紅的一部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當中,女主角林真心對男主角徐太宇說的經典台詞...
「女生啊,是很難捉摸的,我們說沒事,就是有事,沒關係,就是有關係」
相信了吧!阿德勒說,想要了解一個人的言行,一定要觀察他與他人的人際互動模式才可以。
結論: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當一個人發現,自己不能被自己所重視的團體所接納的時後,就會出現我們所謂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憂鬱、失眠,甚至逐漸斬斷與社會的連節,導致自殺行為的發生。
PS: 關於我的研究,「中途學校與一般少女早期生命經驗之差異研究」,如果有一些朋友對於本篇文章的結果,和早期生命經驗有什麼關係這個議題有感興趣的話,或許,再找個時間和大家分享一下比較完整一點的學術發現。只是這些比較學術的研究發現,如何在「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中,用一般人比較容易懂的語言來闡述,當中的拿捏,還有一點傷腦筋。看來,我還得向阿德勒學幾招如何將「專業心理學」轉變成「一般人心理學」的功夫才可以
對了,順便和各位好友分享一個訊息。去年我的研究主題在關注早期生命經驗,今年我的研究計畫題目訂為 「運用早期回憶來瞭解憂鬱症患者之生命風格」 。這樣,感覺起來,有沒有更阿德勒一點了。
期待明年底的這個時候,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研究發現喔!

阿德勒再次教你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與孩子互動


因為寒流來襲,有感於我和我的小兒子在「長袖外套拉鋸戰」,所以從這個觀點出發,和各位好朋友分享了阿德勒心理學「課題分離」的相關概念及運用(延伸閱讀: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
沒想到,這篇文章發表不久後,有不少身為爸媽的好朋友,對這個議題,覺得相當有感覺。我猜想,可能的原因是,阿德勒關心的議題,就是你我平日都會碰得到的問題,所以我們很容易會有共鳴。
有一點岔開話題了,拉回來說,雖然我近日花了不少時間在撰寫有關於「阿德勒心理學」「動機式晤談」的文章。但,我本質還是一位醫生,我還有許多臨床、教學及研究的業務要處理,很難做得太頻繁發文。
今天,我會再馬上寫了這篇文章,原因無他,只因為昨日有一位好朋友,針對「課題分離」在管教上的運用,有了些疑惑,在粉絲專頁給了我回饋,提出了她的見解,問了我:
如果孩子真的感冒了,以阿德勒的角度來看,那又會怎麼說呢?


不知道是否因為這樣的問題,讓我心中有了牽掛,平常就習慣於早起的我,今天,更是提前起床,一大早,四點就睡不著。於是,就再寫了這篇有關於「課題分離」的文章,和各位好友進一步來分享我自己的體驗,了結心中的「未竟事宜」
對了,順便一提,現在是清晨五點,我大兒子也起床了,可能也遺傳到我,有機會,之後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和我家這位大兒子的互動。因為是大兒子(出生序的關係)而且是青少年,這一段時間,也讓我有不少的深刻的體察與成長。
先和大家再補述一些「課題分離」的相關概念
阿德勒認為人只要活著,無可避免的會遇到不得不解決的人生課題,而這些課題都與人際問題脫不了關係。阿德勒將這些問題都統稱為「人生的課題」。這些人生課題,大致可歸類為有關於工作交友、與的課題。
因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當中,又有一大半的困擾,都是因為我們涉入了別人的課題。當我們遇到這些課題(或這些問題)時,首先,你需要做的是,就是先釐清這是誰的課題?再來討論如何拿捏將介入程度?要分別那是誰的課題,其實方法很簡單,你只要想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將由誰來承受?」就可以了。
談到這裡,不知道你會不會心中起了一個疑惑?那將「課題分離」的概念運用於「教孩子讀書」這件事,似乎會有一點問題。這個疑惑,和Genie Huang這位好友所提的疑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就先來說說,更多家長關心的議題「讀書」這件事,我們該如何來運用「課題分離」
大部分的父母,總希望他的孩子未來能一帆風順、出人頭地。因此,從小就會強迫孩子用功讀書。但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孩子因為不喜歡讀書而反抗,那接下來的結果,我想你我都知道,那就是親子關係緊繃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就是一個典型沒有做到「課題分離」的例子,因為,小孩要不要用功讀書,是孩子的課題,他須承擔他不要用功讀書的結果,父母不應有過多的插手。
孩子要不要用功讀書,是他的課題,身為家長的我們,本不該過度涉入孩子的課題。這樣的說法,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認為父母對於督促孩子讀書這件事,應該負起相當的責任。
其實,課題分離,也不表示就要完全袖手旁觀,阿德勒希望的是彼此能在一個互信的基礎下,從旁來守護孩子不是要放任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決定,適當的時候從旁協助。而且要讓孩子知道,你隨時都準備好提供協助,過程中,保持一種不過份靠近,但卻足以適時地協助他的距離。現代當爸媽的,還有點難!
回到天冷要不要穿長袖這個議題
我的老婆昨晚針對這個議題,也以一個媽媽的角度給了我意見,
她說:「孩子要學習成長,過程中,總不可能那麼順利,當然就有可能需要付出一些學習的代價,就像天氣冷讓孩子自己選擇穿了短袖,結果就可能會感冒
身為父母的我們,在管教上運用「課題分離」這個觀念時,要如何判斷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議題(例如:吃飯遲到不讀書天冷穿短袖等等),的確是一門藝術。
在孩子能力範圍內,身為父母就需要學著全然放手讓孩子自己負責。
在孩子能力範圍外,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提供安全的依靠及協助,並且堅守底線要求孩子遵守規範。
這樣的過程中,難就難在,除了需考量的孩子是否有能力去承擔這樣的結果,當然有時也會牽扯到父母需要去扛部分的責任,有些議題,的確沒有那麼容易一分為二。因此,讓孩子有機會去做選擇嘗試去經驗的寬窄程度,會因為每一位父母心中考量那把尺的不同,寬窄程度也會很不一樣,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所以,阿德勒說,在管教上運用「課題分離」,要學會的是,如何區分哪些是客觀事實需考量的部分?那些又是因為自己內心過度焦慮所幻化出來的藉口?這樣時時刻刻父母的自我覺察,就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當然,這個過程還需要的是,不斷的調整。我也還在調整這個寬窄的過程中。
當你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感到迷惑時,不妨問自己:
「孩子透過這樣體驗能學習到什麼?」
這麼一來,一定能找到比較好的答案。

昨晚,與兒子「長袖外套拉鋸戰」,故事也有了一個小結局。那就是我的小兒子下課返家後,在看完了我和他的故事(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後,眼神似乎透露出一些詭異的變化,我想,他應該在過程中,有了一些不同的發現吧
額外的收穫:
因為我的老婆與大兒子也閱讀了這篇文章,我想,我們家的互動關係應該也起了一些些的化學變化
結論:
「他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煩惱,如果能畫出一條適當的警戒線,就可以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課題分離」的精神,就是要我們遇到問題時,重點是,不要有過度的涉入。不論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多麼親密,人與人之間,都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距離。倘若當中有一方超越了這個適當的界線,干涉對方的課題,那麼,雙方的關係就可能因此崩壞。
所以,你就可以了解,為何阿德勒為何要強調,要消除人際關係中的煩惱,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要做到「課題分離」了。而,這樣的觀念,除了與孩子的互動外,也適用於夫妻伴侶、朋友、同事、上司與下屬的情感羈絆議題喔!
走筆至此,早晨四點到現在,不知不覺也過了三個多小時。不得不告訴自己要停下來了,因為發文前還需要花半個小時排版,而且,待會九點,還趕要到屏東,要和一群偏鄉的老師們,談談如何運用阿德勒「整體觀」來愛自己(延伸閱讀:三分鐘看懂「阿德勒心理學」~整體論~ )。
 

阿德勒教你和孩子的互動,如何運用「課題分離」


網路上流傳的一個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早上送孩子上學,看到一群小學生,有穿長袖的,有穿薄秋裝的,還有穿短袖的。
其中有個小姑娘鶴立雞群,竟然穿的是羽絨衣!!
有個小男孩就問她為什麼啊?
只見她45度仰望天空幽幽地說:「有一種冷,叫做~~" 你媽覺得你冷 "」。
今天早上高雄的天氣,氣溫只有19度,我猜,大概是今年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也因為這樣,我和我的小學五年級的兒子,為了要不要穿長袖這件事,兩人有了不同的意見。
故事,應該要從前天晚上說起......
14日(星期三)晚上,台灣中央氣象局表示,15日(星期四)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有寒意,預估清晨高雄18.7度,這波冷空氣影響到17日清晨。
15日(星期四)早上,因為有這樣氣象的預報,身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要出們的時候,我想,你我大概都會說的一句話,那就是
「外面天氣很冷,今天要穿長袖及外套,要不然會感冒」
然而,沒有意外的,我那寶貝兒子的回答是
「老爸,我真的不冷,我要穿短袖」
這時的我,不自主地,基於一種所謂「慈悲的專制」,稍稍提高了音量。就在這樣的氣氛下,兒子有點不情願的接受了我「滿滿」愛的建議。
但,不妙的是,大家都知道,昨天的天氣,好像沒有那麼的冷,15日(星期四)白天,反倒還有一點點熱。
今天,16日(星期五),早上我們要出門,一場長袖外套拉鋸戰又開始了,只是,今天我老婆也加入戰局,囑咐兒子要記得穿長袖及外套。
我想,你也猜得到,因為有了昨天錯誤的判斷,今天,我兒子可沒有那麼容易接受我那「滿滿」愛的建議,回答了我說:
「老爸,我沒有長袖可穿」
見鬼了,家裡怎麼可能會沒有長袖,本來想好好的對他再曉以大義一番,之後,再來個「慈悲的專制」,讓他再把長袖穿上。
就在這個時候,心中出現了另一個聲音,那就是阿德勒心理學~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談的是一個人如何辨識他人的想法不是「我的」煩惱,並且也不要活在他人的期望中。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當中,又有一大半的困擾,都是因為我們涉入了別人的課題如果你對「課題分離」覺得這個詞有一些不是很清楚的話,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方式說,那就是「是誰的問題?」
白話一些就是說,在面對人與人的問題,我們常常沒有辦法充分理解及區分,當下,這是誰的問題?如果是別人的問題,就應該學著由別人負責,不要介入干涉他人的問題。也就說,當我們遇到這些課題(或這些問題)時,首先,你需要做的是,就是先釐清這是誰的課題?再來討論如何拿捏將介入程度?
要分別那是誰的課題,其實方法很簡單,你只要想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將由誰來承受?」就可以了。
那回到我小兒子今天因為天氣冷,他穿不穿長袖這個問題,到底是誰的問題?
既然兒子他感受不到冷,又怎麼會想穿長袖呢?
如果天氣冷,他不穿長袖,結果會是誰要負責?
動物冷了,就會想辦法禦寒,今天這樣的天氣,我想他應該不會凍得太誇張吧。所以,當下就決定將「慈悲的專制」收了起來,閉上了嘴,不與他爭辯,
「那就依你的決定,但,我還是要告訴你,兒子,外面真的會冷」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父母管教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負責」,期待父母能用民主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在適當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去體驗,藉由體驗從中學習,不應該剝奪孩子學習照顧自己的機會。

今天早上,在長袖外套拉鋸戰中,我做了不一樣的決定,嘗試地用「阿德勒心理學」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我不確定孩子能從這樣互動的過程中,學到些什麼?
但,可以確定的一件事,那就是要學會教導孩子,最大的挑戰是:
需要改變的是自己
而不是孩子。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孩子是極佳的觀察者,對環境很敏感,然而,他在事情的解讀上,卻是一個很差勁的解釋者。也就是說,每一位,孩子總是以他自己獨特的角度來看他周遭的世界。通常,事情發生的當下,腦中總有許多不同的想法在對話,然而,最後主導孩子的那個聲音,就是他慣用看事情的方法。

阿德勒將這樣看事情的角度,在還沒有成形固定前稱之為「私有邏輯」,定型後就叫做「生命風格」。所謂的「生命風格」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對世界的信念(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以及他理想狀態。

因為孩子的前額葉尚未發展得很成熟,所以,在解讀事情時,常常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衍生出許多大人認為的錯誤行為。雖然孩子太部分的時間都不能很正確解讀,然而,這樣的體驗經驗,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行為時,此時,就需要你我適當的協助。這時候,阿德勒強調不要使用「處罰」或「稱讚」,要讓孩子能從經驗中學習,最好多多使用所謂的「自然的結果」「邏輯的結果」。(延伸閱讀: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自然」與「邏輯」結果於管教孩子之運用~親師諮詢~ 你瞭不瞭解,在管教上,阿德勒所謂「自然的結果」?
我們來一起看看這部片名叫《腦筋急轉彎》的電影,下面這一段大約一分鐘左右的電影片段,讓你可以很輕易地看懂阿德勒心理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生命風格」的意涵以及它是如何被形塑出來。


影片中的主角名叫萊利,11歲小女孩,在她腦中有五種情緒表現形式,分別是樂樂Joy)、憂憂Sadness)、怒怒Anger)、厭厭Disgust)和驚驚Fear),這五種擬人化的情緒在萊莉的大腦總部中透過一個控制台影響萊莉的行為和記憶。故事情節在講述萊莉與家人遷居到舊金山後,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和心理變化。
在這一分鐘的電影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當萊莉看到爸爸與朋友對話後,爸爸因為與朋友約定的日期有改變,所以他選擇離開家去辦事。即便這樣日常生活再簡單不過的日常生活的一件事,但沒想到在萊莉的腦中,就產生很不一樣的解讀。
萊莉如何解讀呢?我們來拆解這段大約一分鐘左右的電影情節片段。
電影中,我們看到萊莉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她腦中「憂憂」這個內心的情緒,嘗試地說服自己說:「爸爸丟下我們,他再也不愛我們了 ,太哀傷了...」。這時,萊莉腦中的「樂樂」立即跳了出來,讓萊莉當下有一些疑惑,頓了一下。因為,她不想讓「憂憂」的這個情緒主導她自己。所以,她嘗試地讓自己浮現出一些快樂的念頭,例如吃披薩的經驗。
影帶中,她在「樂樂」的建議下,嘗試地邀請媽媽帶她去吃她喜歡的披薩。但,在購買披薩的過程中,「厭厭」在她的腦中,又闖了進來,因為披薩上有她不喜歡的花椰菜。當下,「厭厭」說:「夠了,我受夠了」。這時,另一個情緒「怒怒」也來參一腳,並且生氣的說:「真有你的,舊金山徹底毀了披薩」。
經過了這整個事件後,萊莉腦中會留下的記憶是什麼呢?我猜,你我都很清楚可以知道答案是什麼了。萊莉一定不會記得媽媽陪她去買她喜歡吃的披薩這樣的快樂的經驗,只會留下「憂憂」「厭厭」「怒怒」與她對話這些不好的記憶。而這些不好的記憶,在萊莉形成她自己的「生命風格」過程中,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至於是什麼影響?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阿德勒心理學」,是怎麼解釋一個人的「生命風格」的形成?從楊瑞珠教授的著作《勇氣心理學》當中的圖表(從「缺陷」到「優越」),可以讓我們很清楚地瞭解生命風格形成的整個歷程。

阿德勒認為,在孩子還沒有形塑出他自己獨特的生活型態之前,起初,他會帶著他自己的「私有邏輯」來與他周遭的人、事、物互動。在日常的生活發生的事件中,孩子嘗試地找一些證據來驗證自己的腦中的想法是對的,即便通常是錯誤的推論。如果這時候的他,沒有受到比較好的引導,久而久之,他自以為所謂「對」的觀察及推論,就會讓他形成屬於他自己的「生命風格」


阿德勒說,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大約是在4-5時就決定了。但是,近代的阿德勒學派學者們,則認為大約在
10歲左右才決定。我自己也比較同意後面的說法。
早年生活的環境,包括身體的遺傳因素出生序家庭氣氛管教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型態。

值得一提的是,當一個人在順境時,生命風格不是那麼容易被看清楚,然而,當一個人處在困境的時候,要觀察他的生命風格,相對的就變得容易許多
透過一分鐘的電影,你是否對阿德勒心理學中的「生命風格」多了一份瞭解了呢?

阿德勒的生平故事與經典名言


昨天晚上,我自己在重新整理自己的部落格「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時,有兩個發現
第一個發現是
博士班畢業後,這一年來,自己不知不覺也寫了五十篇的文章,當然,超過一大半的文章是有關於「阿德勒心理學」。
另外一個發現是
一般而言,要瞭解「阿德勒心理學」,莫過於得先瞭解阿德勒個人生平故事以及他的經典名句。回想這一年來,幾十場的演講邀約,我也都會先和聽眾談談阿德勒的生平,之後,再開始分享與討論當天的演講或活動的主題(例如:「阿德勒教你如何愛孩子」、「阿德勒教你如何愛自己」...)。
然而,在昨天我在整理我之前撰寫的文章時,卻發現,在「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裡,自己卻不曾提到阿德勒的生平與他的經典名句。感覺,就好好像少了什麼似的,
於是,就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阿德勒的生平小故事:
阿德勒出生奧地利維也納,他的家庭是猶太家庭,他的家庭,還算富裕。
家中有六個兄弟、兩個姊妹,阿德勒排行第三(只算男生,是排行老二),他總覺得比不上哥哥。

另外,他從小體弱多病,因罹患佝僂病(ㄎㄡˋㄌㄡˊ)行動不便,使得他沒有辦法和一般小朋友一樣跑跳自如。

後來,他曾發生兩次重大的車禍

五歲時,他又罹患嚴重的肺炎

上述一切老天爺給他生命的考驗,讓他產生嚴重的自卑感,老是覺得自己不如哥哥或鄰居。

求學時期的一開始,他的成績也並不好,他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感,努力向學,再加上有一個愛他的父親,不斷地給予他鼓勵及支持,終於讓他從原先的班上倒數幾名成了前幾名。
這樣成績的轉變,讓他有機會成為了一位醫生。1895年,他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一開始是內科與眼科醫生,當時的他,特別強調身體器官的自卑,後來,他的生涯慢慢的關注神經學及精神病學。 
1899年,他與當時精神病理學權威弗洛伊德相遇,並成為當時精神病理學分析的核心成員之一。
1902年,阿德勒更應佛洛伊德的邀約,加入「週三學會」Wednesday Society)的討論團體。
1910年,阿德勒甚至還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一職阿德勒雖然曾經鑽研過佛洛伊德的思想,但是兩人並非「師徒」關係
後來,因為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衝動,這樣的理念和阿德勒的想法有了嚴重的歧異,於是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人心理學,自立「個體心理學」門派,他的心理學,從「生物性」轉向「社會性」,也成為了人本主義的先驅。他相信人的所有行為,都有他的「目的」,並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一個人的心理經驗,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經驗
這時,阿德勒也離開了學術領域,走入社區,他喜歡在結束忙碌的看診後,就到咖啡館與一些好友,愉快的討論心理學到深夜。他的活動,總喜歡在普通人聚集的地方,一輩子,都致力於一般人都可以理解的語言,發展他所謂的「屬於一般人的心理學」。(延伸閱讀:阿德勒 & 陳偉任 高雄咖啡館相遇的故事
Cafe central in Vienna
傾向於和普通人說話,他不喜用專業術語。相較於純粹的心理學,他更直接探討人際關係。它不只是理論,更是一種生活「心的態度

百年前,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說過的一些話,
現在,讀起來,依然,還是深具發人深省的力量!
阿德勒的經典名句:
  • 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其實,人生可以非常單純。
  • 過去的原因就算能作為「解釋」,也無法成為「解決之道」。
  • 其實不是「不想做」,只是自己決定「不要做」;不是「無法改變」,而是自己決定「不改變」。
  • 重要的不是天生擁有什麼,而是如何活用擁有的東西。
  • 人想要活得自在,有時,就需要有一點被討厭的勇氣。
  • 人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 意識與無意識,理性與情感的糾葛,都是謊言。所謂「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說詞,其實只是「不想做」罷了。
  • 孩子善用「情感」支配大人。長大成人之後,也想繼續使用情感驅使別人,就是幼稚的行為。
  • 就算無法改變生病或受傷的事實,我們還是能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看待這件事。
  • 不受他人的評價左右,接受真正的自己,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 被討厭,是想要活得自由必須付出的代價。
  • 重要的不是得到什麼,而是如何使用得到的東西。
  • 自卑感是無可取代的朋友,回顧你現在擁有的一切,應該有不少是自卑感賜予的禮物。
  • 就算無法改變生病或受傷的事實,我們還是能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看待這件事。
  • 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其實,人生非常單純。
  • 不是因為一時氣昏頭而破口大罵,而是為了「支配」對方,創造與利用名為「憤怒」的情感。
  • 無論看起來多麽優秀的人,多少都會感到自卑。只要還有目標,當然就有自卑感。
  • 人一旦做對的事沒受到關注,就會試圖去做不對的事,以求受到「負面關注」。
  • 人要是不受注目,哪怕使惡,也要引起他人的注意。一旦失敗,接下來就是刻意暴露自己的無能。
  • 「我無意識地做了這件事...」「理性敗給了慾望...」這些只是欺騙自己與對方的「藉口」
  • 這世上沒有「個性火爆的人」,只有「常常使用憤怒這種情感的人」。不必徹地改變自己的性格,只要改變自己使用情感的方式就行了。
  • 在被斥罵、稱讚中長大的人,要是不被斥罵、不被稱讚,就不會採取行動。
  • 人的心理學與物理學不同,指責問題的原因,只會剝奪別人的勇氣。應該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是否有解決的可能性。
  • 你或許不喜歡被討厭,但是「別人要不要喜歡你」,是別人的課題,不用把它變成你的課題。
  • 自怨自艾或無所作為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這樣就可以裝可憐、操縱對方的情感,甚至永遠讓自己有藉口不作為,不需要擺脫不幸的狀態。

上述阿德勒的經典名句,是我自己很喜歡的句子,也和喜歡阿德勒的你分享。不知道各位好友們,看完這些句子後,有沒有哪一個句子,特別能觸動你的心弦呢?
做個小小的結論吧,
佛洛伊德的學說,讓我們可以看見人性
榮格的理論,讓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個性
阿德勒心理學,可以讓我們突破人性
因為,阿德勒認為「事在人為」,自己的命運,可以由自己來決定。
各位好友,你有沒有多一些喜歡阿德勒心理學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