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談「夢」



介紹我的錄影夥伴之一的一位醫師,名叫璿丞。這位從大學就發表許多文章的文學才子,近日對阿德勒的心理學似乎越來越感興趣,他自發地買了一些有關於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書,沒想到他還將他將他的讀書心得,寫成數千字的文章,更難得的是,他將這些文章還放在自己架設的網站。
      前幾天,他和我談起一些他閱讀有關於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後的收穫,當中有一小段,他提到一些有關於阿德勒如何說「夢」,我也和他分享了我所了解的阿德勒是如何談「夢」⋯⋯。心血來潮,就花了一個晚上,將不同學者對「夢」的不同看法,做了些整理,也和有興趣的你分享。如有不是很正確的地方,也歡迎對「夢」學有專精的朋友,能給我的一些回饋及指正。

阿德勒認為「夢」是通往意識的捷徑,他認為:
1.       夢的功能是具有未來導向的問題解決活動
2.       重視對夢的功能的研究,反對把意識與無意識截然分割開,也反對把夢的背景完全歸諸於性。他將夢看成是一種解決問題、設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的嘗試。這一思想的前提是,如果一個人能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那這個人將會比較少做夢
3.       反對用固定的規則來釋夢,認為人與人是不盡相同的,解釋夢,必須聯繫其個人的問題、行為及其早期生活來詮釋

上述阿德勒對「夢」的看法,與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另外的兩大巨頭佛洛伊德、榮格、以及完形治療法大師皮爾斯對於「夢」的看法有些不一樣。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他認為:
1.       夢與症狀兩者之間有相似的結構,它們是心靈中兩股衝突力量妥協的結果,而衝突源於童年的「性慾望」希望尋求抒發,而心靈其餘部分,則進行壓抑的活動。在影響這妥協的過程中,會將童年潛意識「性慾望」予以偽裝並加以扭曲,進入到「夢」的形成之願望,與孩童口腔、肛門、生殖器而得來的愉悅感相連結。
2.       因此,夢是揭發潛意識資料的重要媒介,提供尚未解決的問題提供洞察力。
3.       當事人的潛意識動機,就是潛伏在這種夢境中。透過「夢的解析」個人的願望需求和恐懼等可以被揭露。

榮格認為「夢」是心靈平衡的調適歷程,他認為:
1.       人們「心中的原始人」是用夢來顯示自己,表達自已的。我們如果能理解夢,當中的智慧可以給我們極大的幫助。然而,不是所有的夢都有同等的價值的,有些夢只涉及瑣事,不大重要。
2.       他的觀點與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同,他不認為「夢」僅僅是為了滿足慾望,也不認為夢進行了什麼偽裝。
3.       他認為「夢」能恢復心理平衡,榮格稱為「夢的補償」。如果一個人的個性發展不平衡,當他過分地發展自己的一個方面,而壓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面時,「夢」就會提醒他,需要注意到這被壓抑的一面。

另外,完形治療大師Perls認為「夢」是通往整合的捷徑,他認為:
1.       以投射為核心概念來形容對「夢」的理論。在夢中的每個部分都是代表著當事人部分自我的投射。當事人可以由夢中相對立的部分,當作腳本,完形傾向於把夢帶回到現實生活中,賦予生命,當下真實地演出夢境,以夢的不同部分相互對話來實驗,使相對立的力量獲得統整。
2.       不認同古典分析對夢的處理(被詮釋、強調智性的頓悟、以自由聯想來探索夢的潛意識意函)。

最後,還是再回來談談我的夥伴文學才子「璿丞」,他說他還想買一本原文書來讀,書名:Adleria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Fifth Edition,這本要價44美元。那麼愛讀書的他,沒有去讀研究所,還真可惜。唉!現在的年輕人,只要喜歡,還真有衝勁。期待不久的將來,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他有關阿德勒的文學創作。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看到個案的優勢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每一個人本著對自己、他人及世界的了解,而賦予其每任生活總總的不同行為「意義」。了解一個人的生命風格,將有助於了解個人如何能在其困境中,發揮調適能力。在個體心理學的架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建構自己的生命故事、問題\需求及解決方法、缺點及長處 ⋯⋯

    下面大約8分鐘影帶的主角,近日面對「伴侶困境」「婆媳問題」而不知如何因應。助人者利用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探討其成長的過程中心目中的英雄,諮商的過程中,可以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看到一個人如何建構自己的生命故事,聽到個案的「優勢」,以及可能的問題解決方法,但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留意個案是否會出現「過度補償」的問題。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

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緣起



    人生的旅途似乎冥冥中老天爺早已安排好,我在某種因緣際會下,開啟了我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學習之旅 ……
    這個故事或許可以從102年那一段時間說起。回想那一段為了博士班資格考,長達三個月早上三點半就起來讀書的日子,與之前考高中聯考、大學聯考、醫師執照考試那樣K書的感覺,再相似也不過了。在順利通過資格考正在思考博士班論文題目時,當時擔任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我,想當然爾,就是構思有關於自殺防治研究的相關題目,當中,原本構思了幾個重要元素,例如「動機式晤談」、「本土化」議題等等,也很順利地幾乎完成研究大綱的構思。然而,人生突然來了個變化,因醫院職務的調動,我離開了擔任八年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位子,我也正在思考是否需要調整論文方向? 
    當然,讓我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發生緣起的另一個原因是,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我,近幾年投入許多的心力於動機式晤談的學習及臨床運用,然而,實務上運用動機式晤談諮商模式時,因為動機式晤談缺乏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所以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難以提供個案將問題概念化,導致在觸發個案自我覺察時會遇到一些瓶頸及問題。因此,臨床實務工作者在運用動機式晤談時,有必要結合其他相關心理學理論架構來補足其不足之處。
    許多心理學家都證明了早期生命經驗對個案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只如此,更多的研究也都發現,比起西方的社會,在華人的社會中,更是強調及重視個案與家庭的關係。所以,實務工作者想要克服臨床上運用動機式晤談,不易將個案問題概念化以及難以觸發個案自我覺察等瓶頸時,從個案早期生命經驗來理解個案的問題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
    著名學者阿德勒認為家庭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早期的孩童經驗對於預測成人功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就是說在協助個案的過程中,需要理解個案的生命風格。所謂的生命風格是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會對於環境展開探索,並且去認識自己及了解外在的世界,從這一連串的經驗中,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也是一個個案的心理素描、認知信念的主題、行為模式、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態度,以及因應生活要求的方式,即「帶領我們經歷成功與失敗的行為策略與自我守衛的總和」。因此,將阿德勒學派的相關思維觀點融合於動機式晤談這樣的結合,可以提供臨床工作者在運用動機式晤談協助個案時,開啟一個比較能能夠理解個案為何會罹患身心失調以及觸發其改變的機會。
    當我正在思考這些種種的問題時,老天爺似乎冥冥中有了安排,這時候,讓我遇到了剛返國不久的楊瑞珠教授,還記得那一次和楊老師在愛河旁一間coffee shop,楊老師和我分享了「彈性生涯」的觀念,於是,我的論文有了緣起。現在,回頭來看,這一次的師生對話,影響的不只是我的論文方向,對於我的生涯也產生了不少的改變。
    這三年來,我的許多活動,也很明顯的因為這樣生涯的轉彎,從「自殺防治」相關的議題,大幅度的轉變成與「阿德勒」及「動機式晤談」密不可分。明天,一整天的「105年度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個案管理人員全國統一教育訓練計畫」就是一個我生涯轉變的其中一個例子。



動機式晤談提供訊息(或建議)三步驟


       當你的個案或你的朋友,向你詢問「我該怎麼做會比較好?」的時候,聽到這句話,身為想協助個案(或朋友)改變的你,可以從這句話發現,個案(或朋友)對於他自己想改變的動機有逐漸提高的傾向。
    此時,在你提供他訊息(或建議)前,你可以再次地詢問他「為什麼」想要作改變,這樣的好處,可以再次確認及強化個案(或朋友)想改變的動機。之後,你就可以再運用本影片(大約4分鐘)動機式晤談提供訊息(或建議)的三步驟,來回應個案詢問「我該怎麼做會比較好?」的需求。

 
提供訊息(或建議)三步驟:

1.      尋求同意
2.      提供多項選擇
3.      詢問個案(或朋友)的看法
      
       下面這段影片,是由我和我的夥伴(迪維、璿丞及怡萱)一起製作的影片,提供有興趣的朋友,當你想要依據動機式晤談的精神(合作、誘發、自主)來提供個案(或朋友)訊息(或建議)時的一個參考。

          對了,還有一個重點,當你們的對話要結束前,最好,你還可以再將剛剛你們的對話,做一個「摘要」回應給個案(或朋友),還記得,動機式晤談強調的OARS當中SSummary, 摘要)的重要性喔!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