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早期原生家庭生命經驗~談Bowen的自我分化~


   前些時間輔導一位高中的學生,他說他近日腦子打結了,原因是他說他來自貧窮家庭,從小媽媽茹苦含薪地將他拉拔長大,從小就被灌輸了「該如何」及「不該如何」諸多的家庭教條,其中之一就是從小被灌輸要當醫師。在面臨選填大學科系時,住在他心中的理性與情感兩個部分就常打架,理智上,他想要作自我也想當個聽話的小孩;情感上,未來的他,卻很想要投入人文關懷的寫作。在面對與自己最為親近的媽媽時,近日理智與情緒更為混雜,截至目前為止也尚未妥協。

       尚未自我分化很好的他,在面對媽媽的期待與自己的理想時,很容易陷入情緒化的考量受情緒反應所主宰,無法表現真正的自我。這樣的困擾,或許可以從家族治療的大師Bowen所提出的「自我分化 (differentiation of self)觀點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Bowen提出的「自我分化」涉及個人理智與情感的分離,以及自我能從他人那兒獨立出來。個體發生自我分化的程度,反映了一個人區分其經驗到的理智與情感歷程的能力,亦即個體的分化可以由個人行為不受情感所引導的程度來展現。但這樣的分化,並非完全情緒的疏離、絕對地客觀或完全沒有感情,而是在達成自我界定時,能不以失去表達自發情緒的能力為代價,情感與認知的平衡是自我分化的目標。個人分化的程度越高,越能抵抗家庭情緒的打擊,越不易功能失調。就家庭系統所使用的術語「分化」,指的是一種歷程,而非一個可達成的目標;是一種生命的方向,而不是一種存在的狀態。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